top of page
Search

面油風的中醫視角

陳偉林醫師



面油風|中醫


面油風,又稱為脂溢性皮炎,主要是由皮脂分泌過多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和亞急性炎症性皮膚病。這種病症多見於面部,表現為皮膚瘙癢、脫屑,且通常伴隨鮮紅或黃色斑片,表面覆以油膩性鱗屑或痂皮,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癢感。

 

病因與病機

面油風的病因可歸納為兩大類:一是血虛風燥,皮膚粗糙,表現以乾燥型者;另一類則是脾虛濕困,導致濕熱蘊積皮膚,表現為濕性皮損。


診斷與臨床特徵

面油風的診斷常賴於臨床表現。此病多發於皮脂腺較為豐富的部位,如臉部、頭皮、眉弓等。皮損的形態多樣,乾性者多為不規則的紅斑,表面有油膩性鱗屑,頭皮可堆積厚厚的鱗屑,梳理時容易脫落。而濕性者則表現為紅斑、糜爛及流滋,皮膚常伴隨臭味,嚴重者可泛發全身。


辨證論治

在中醫的治療中,辨證施治常是關鍵。根據不同的症狀,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證型:

1. 肺胃熱盛:此型患者通常表現為急性發病,皮損鮮紅且有滲出,伴隨心煩、口渴等症狀。治療上應以清熱止癢為主,常用的方藥如枇杷清肺飲。

2. 脾虛濕困:患者皮損淡紅或黃,伴隨便溏。此類患者的治療重點在於健脾滲濕,常用的方藥如參苓白術散。

3. 血虛風燥:這類患者皮膚乾燥,出現糠秕狀鱗屑,且常伴有脫髮。治療需養血潤燥,當歸飲子加減是常用的方劑。

此外,外治法也不容忽視,乾性型可用白屑風酊或側柏葉酊外搽,濕性型則可用青黛膏進行治療。


預防與調攝

預防面油風的關鍵在於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。患者應該避免辛辣、油膩及甘甜食品,多食用水果和蔬菜,保持腸道通暢。此外,沐浴時應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產品;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也有助於疾病的管理。


結語

面油風作為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從中醫的角度來看,其發病機制複雜,治療方法也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。通過辨證施治,可以有效地緩解症狀,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。了解面油風的病因、症狀及治療方法,對於預防和應對此病有著重要的意義。


 #面油風 #中醫 


(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)


(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, 未經同意, 不得轉載或翻印)


 

Comments


© 2024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

    • Instagram
    • Facebook
    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