汗証|中醫
正常的出汗,是人體的生理現象,然而當汗液過度外泄,則可視為病理現象。自汗、盜汗,均為汗液過度外泄的病理現象。一般普遍認為,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,而白晝時時汗出,動則益甚者,稱為自汗;睡眠期間汗出,醒來自止者,稱為盜汗。
患者男,80歲,患者因反覆夜間胸口出汗數年求診,入睡後於23點-1點汗出,觀患者既往就診病史,汗出於冬春多發,無惡寒,無潮熱,肢涼,夜口乾,膝痛偶作,汗出時無氣促,無胸痛,納可,寐一般,夢多,大人便調,小便頻,夜尿3-4次。刻診︰脈沉細,舌淡紅苔黃厚。
根據該病表現及舌脈,診斷為盜汗,陽氣虛弱,營衛不和。故治療先以桂枝湯加味以調和營衛,收斂止汗。處方︰桂枝12g,白芍12g,龍骨15g,牡蠣15g,麻黃根9g,浮小麥15g,五味子9g,生薑12g,大棗12g,甘草9g,3劑後,夜間汗出減少,餘症大致如前,考慮患者年長,肢涼,腎陽不足,故於前方上合金匱腎氣丸,3劑後汗出情況續減,守方再服3劑,盜汗緩解。
體會︰
辨證治療上,普遍認為盜汗証多屬陰虛,治則以滋陰降火為重;自汗証多屬陽虛,治以益氣固表為重。但病亦不能一概而論,《金匱要略.血痹虛勞》雲︰「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者。善盜汗出。」《景嶽全書,汗證》對汗證作了系統的整理,認為「又若人之寤寐…人于寐時則衛氣入于陰分,此其時非陽虛於表者而何?所以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,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,盜汗必屬陰虛也」。入睡之後,衛氣入于陰分,故出現衛表空虛而盜汗,醒後陽之氣復散於表則汗止。《諸病源候論.虛勞病諸候上》亦指出「盜汗者,因眠睡而身體流汗也。此由陽虛所致。」
方中以桂枝溫經解肌,白芍和營斂陰,兩藥合用,一散一收,調和營衛,配以生薑、大棗、甘草,助其調和營衛之功。收汗止汗之劑,如麻黃根、浮小麥、烏梅、北五味、小黑豆、龍骨、牡蠣之屬,皆可隨宜擇用。陽浮於外,迫津外泄的盜汗,用附子引火歸原。
參考《景岳全書》整理,在治療上若陽氣虛弱,汗出不止,肢體倦怠,用附湯。上氣喘急,盜汗,氣短頭暈者,用參附湯。腎氣虛弱,盜汗發熱者,用六味丸。若腎氣虛乏,盜汗惡寒者,用八味丸。氣血俱虛而盜汗者,用十全大補湯。陽盛陰虛者,當歸六黃湯。心腎虛弱者,斑龍丸。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