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賴希浚醫師

耳水不平衡



耳水不平衡|中醫


耳水不平衡以頭暈,體位改變或頸部轉動後加重為特徵,甚者會伴發噁心嘔吐、步履艱難等症狀。因為西醫一般只能給予止暈藥對症治療,難以徹底解除症狀,所以患者一般會來尋求中醫診治,是我們臨床常見的病證之一。


從中醫病機上來說,耳水不平衡主要是由於痰濕水飲所致。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》篇中曰:「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,澤瀉湯主之。」古人言簡意賅,短短五字,「心下有支飲」,便已把病位病機交代清楚。「心下」又名「膈間」,即心窩位置,是中焦脾胃與上焦心肺的交界處。當脾胃運化功能失常,痰濕便會滋生,日久積聚更會形成水飲,猶如水蒸氣在天空聚攏成雲,累積降為雨水一樣。因為心下為中上焦的交通要道,若水濕痰飲積聚堵塞於此,便會影響氣血正常的向上舒布。頭部清竅得不到足夠的氣血供應,便會導致眩暈。


分析清楚病機後,治療方法就簡單了,只要把痰飲化開,恢復氣血上行道路暢通即可。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。」因為水濕痰飲病性屬陰,所以仲景一般主張以溫藥將之化開,典型處方如苓桂朮甘湯:「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,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湯主之。」但亦常見不典型的病情,針對寒熱並見的證候,就必須寒溫並用,如澤瀉湯:「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,澤瀉湯主之。」


近代較為人熟悉且常用、溫化痰飲止暈的代表方是半夏白朮天麻湯。此方岀自清·程國彭所著的《醫學心悟》,方中以二陳湯燥濕化痰為底方,酌加白朮運化脾胃、以治生痰之源,天麻平肝熄風止暈,使痰飲無力再上擾清竅。此法在痰飲病機的基礎上,增添了肝風內動、挾痰上擾的思路,可謂補充了古人之未備,實屬一大發明。


筆者臨床時喜以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澤瀉治療耳水不平衡之眩暈。若其人氣血偏虛,則再加黨參、黃芪和當歸以補氣血。療效一般都很顯著,能在一至兩週內治癒症狀。不過,若求根治,還是會建議患者在症狀解除後,再多服藥半月,一日一包,以鞏固療效。


#耳水不平衡 #中醫 


(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)


(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, 未經同意, 不得轉載或翻印)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