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神經性皮炎|中醫
神經性皮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,屬於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,多見於手腕、手臂、頸部、小腿及肛門等部位,根據病發範圍大小分為局限性和散播性,以陣發性劇烈瘙癢和皮膚苔蘚樣變為特征,皮膚增厚、抓痕、脫屑、血痂等症狀的出現頻率亦高。由於皮膚瘙癢,患者會不斷搔抓皮膚,使皮膚出現色素沉著、粗糙等變化。由於皮膚長時間受到反覆刺激,表皮增厚,真皮淺層血管擴張,炎症因子、致癢因子大量釋出,瘙癢程度加重,促使患者不斷搔抓,造成惡性循環,引發皮膚苔蘚樣變。
中醫古籍文獻早有神經性皮炎癥狀表現的相關記載,此病屬中醫「牛皮癬」、「攝領瘡」、「頑癬」的範疇,傳統中醫認為本病由風、濕、熱、蟲等外邪阻滯肌膚所致,《聖濟總錄·諸癬瘡》言:「狀似牛皮,於諸癬中,最為濃邪毒之甚者。」
除外邪侵襲,風濕蘊阻之外,飲食不節和情志內傷也可致氣血運行失常,肌膚失養,造成了局部皮膚乾燥脫屑、瘙癢難耐。中醫根據舌脈及皮疹情況,審視患者的病情,以下為臨床常見證型:
血虛風燥者多見:皮膚增厚、皮脊隆起、皮膚幹燥脫屑、結血痂, 伴心悸、頭暈、失眠等;
肝郁化火者多見: 皮疹色紅,邊界清楚,皮疹瘙癢陣作,伴情緒急躁易怒、咽幹、口苦、失眠多夢、便秘等;
血瘀證者多見: 皮疹範圍局限, 病位多固定,皮疹色暗紅,皮膚粗糙肥厚,瘙癢夜間加劇等,伴舌淡暗有瘀斑瘀點、脈澀、弦、結代等;
濕困證者多見:皮疹色淡,皮膚增厚, 劇癢夜間尤甚,伴納呆、大便黏膩、神疲、四肢重、脈滑等;
此病病情覆雜,病程較長,往往纏綿難愈。中醫對神經性皮炎的用藥治療方法多樣靈活,透過辨證論治, 常以清心疏肝、清熱涼血、養血潤燥、疏風止癢等法治之。除了內服藥物外,中醫也會針刺相關經絡的穴位,如合谷、風池、血海、三陰交等,發揮調和氣血、祛風止癢、活血祛瘀的效用。
(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)
(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, 未經同意, 不得轉載或翻印)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