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傷發熱|中醫
發燒,又稱為發熱,常見於感冒時人體內正氣與風寒、風熱邪氣抗爭時,表現在外的一種形式。這種發熱或會在病程中反覆出現,退燒後不久體溫再度升高,但只要病證未脫離感冒範疇,大多數會在3-4天退燒康復。除了外感病邪外,人體內在陰陽氣血失調也會造成身體不明原因發熱。這個情況下貿然服用感冒退燒藥,有機會使病情加重。
近日一例發燒患者求診,分享病案經驗:
患者女A,15歲。9月初主訴發燒、頭痛、頭暈、疲勞2天。自訴症狀始於體育課後汗出吹風,加上升學壓力,睡眠不足。其母擔心症狀不斷加重,遂來求診,希望盡快予外感中藥以緩解頭痛發熱症狀,避免影響女兒生活和學習進度。首診頭痛發熱,神疲乏力,無惡寒畏風,無口乾口苦,無鼻塞流涕,無咽痛咳嗽。易口腔潰瘍,納呆,二便調,末次月經剛結束,週期可,量可,血塊色暗紅,痛經史。舌紅瘦苔薄黃,脈細數弦。四診合參後發現病人雖曾吹風,但其表現並不符合外感風寒、風熱的典型症狀,反而更像是由於正氣不足、勞累過度導致的內傷發熱。
考慮到患者的症狀並非外感風寒或風熱引起的發熱,因此不使用常規的感冒退燒藥。診斷為內傷發熱,證型為中氣不足,陰火內生。治療以益氣養陰為主,予補中益氣湯合兩地湯加減治療。組方:黨參10g、黃芪15g、白朮10g、生地15g、 麥冬10g、 地骨皮10g、 合歡皮10g、柴胡5g、當歸3g、黃芩5g,每天一劑,早晚分服,連服3天。囑患者充分休息以恢復正氣,緩解發熱症狀。
一周后回訪時,女童在經過充分休息後,發熱症狀已經自行消退,頭痛、頭暈等不適也明顯緩解,未再出現感冒等其他症狀。另建議患者在月經後特別注意調理氣血,避免體力透支和過度勞累,以維護身體的正氣。原方再進3劑鞏固療效。
病案中的內傷發熱容易與外感風寒或風熱相混淆,特別是當患者有發熱、頭痛等症狀時,很多家長或醫生容易誤認為是感冒引起的。這種誤診可能導致使用不必要的退燒藥或抗生素,反而會加重患者的虛弱,延緩康復。
按摩建議:
氣海穴:位於肚臍下1.5寸處,適當按揉有助於補益元氣、提升正氣。
足三里穴:位於膝蓋下方外側,按揉此穴位可以健脾胃、益氣血,有助於緩解疲勞和胃口差的症狀。
(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)
(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, 未經同意, 不得轉載或翻印)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