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膚病|中醫
皮膚病是中醫臨床常見病種,其發病機制複雜,有體質、環境、飲食、情志等不同外內因,症狀多樣,臨床辨證十分困難。部份皮膚病呈慢性、反覆性表現,中西醫治療時有反覆,對患者身、心、靈造成極大的困擾。一套完整而可靠的診斷標準及辨證方法尤為重要,六經辨證作為中醫基礎理論的一部分,對於皮膚病的診斷與治療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。
- 六經辨證與皮膚病的關係
六經辨證源自《傷寒論》,主要是對外感病的論治,對皮膚病的論述較少,現今六經治皮膚病主要是古今醫家對傷寒條文的分析、擴展。胡希恕先生認為“方證是辨證的尖端”,先辨六經,再辨方證,方證對應則效如桴鼓。而治療皮膚病要立足於整體,結合細微之處,如患者的自覺症狀、皮損特點等。李賽美教授亦認為皮膚病雖形於外,必有諸內,立足於六經辨證,以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六經論治,六經雖是反映外感病發生、發展、變化與轉歸,但外感與內傷互為影響,經絡內屬臟腑,外連皮毛,肌肉筋膜,外邪侵襲,必致內傷,故六經學說能泛治不同表現的系統疾病,其中包括皮膚病。
李賽美教授六經與皮膚病的認識:
- 太陽病
(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)
太陽傷寒證:皮疹不紅或鮮紅,可見發熱惡寒,無汗而瘙癢,或有頭項強痛,脈浮。
太陽中風證:斑疹時現時沒,遇風加重,發熱惡風而自汗出,脈浮緩。
- 陽明病
(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是也。)
陽明經證:身有大熱,汗出,斑疹色紅明亮,油脂分泌多,瘙癢遇熱加重,可有膿點,口舌生瘡。痤瘡則多見於唇口周邊,與飲食不節相關。伴腹滿、口乾欲飲。
陽明腑證:上述症狀伴腹脹、大便乾結。
- 少陽病
(少陽之為病,口苦,咽乾,目眩也。)
少陽經證:寒熱往來,胸脅苦滿,皮疹色紅或淡,多見於胸脅,繼發而全身,瘙癢多與情志相關,伴口苦咽乾,目眩,心煩喜嘔。脈弦。
少陽腑證:全身斑疹色紅,滲液,糜爛,伴胸脅脹悶,納呆腹脹,便秘尿赤。
- 太陰經病
(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結硬。)
中焦虛寒證:下利,不欲飲食,見斑疹色淡白,潰口難收,遷延反覆;婦女或有外陰瘙癢,白帶增多,清稀。
- 少陰經病
(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也。)
少陰證:皮疹色淡紅,瘙癢不甚,或瘙癢夜間尤甚,遇冷加重,或兼有肌膚麻木,四肢厥冷,畏寒怕冷,脈沉。
少陰寒化:下肢冰冷,寒凝氣滯,脈絡阻塞,可發為脫疽、疔毒。
少陰熱化:水熱互結於下,皮疹色紅,瘙癢較甚,糜爛滲液,兼小便不利, 心煩難寐,或下利,渴不欲飲。
- 厥陰經病
(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饑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)
寒熱錯雜證:全身皮疹間斷出現,形態不一,伴手足厥逆,小便清長,下利,上焦反有熱象,咽喉不利,或口舌生瘡,脈兩寸弦大,關尺弱,舌尖紅赤。
厥陰寒化證:手足欠溫,手指及手背水腫,局部灼痛瘙癢,膚色青紫,遇冷紅腫。
六經辨證為治療皮膚病提供了堅實的臨床指導及治療方向,六經時有合病、并病的情況,如太少兩感、太陽陽明合病等,用藥時可經方時方合用或經方疊用,在複雜病情之下,不必拘泥於一證一方。時代一直在進步,不論古今仍持續在臨床探尋及發掘六經辨證的內涵,以期減輕頑固性皮膚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。
(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)
(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, 未經同意, 不得轉載或翻印)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