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葉健棠醫師

濕邪的含義與表現


濕|中醫


隨著三、四月份的來臨,尤其在清明節前後,香港的天氣常常多雨潮濕。在這段時期,“濕”這個詞經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對話中。在門診裡,病人經常會問:“醫師,我是不是很濕?”“醫師,吃什麼可以去濕?”中醫強調四診合參,辨證論治。只有在收集了足夠的診斷信息後,才能確定證型。因此,要判斷自己是否受到濕邪的影響,首先需要了解“濕”指的是什麼。


濕邪是六淫之一,即六種外來致病邪氣的一種。濕證是指因感受濕邪所導致的一類病證。由於濕邪性質重著且黏滯,容易阻礙氣機的運行,損傷陽氣,因此濕邪引起的病變往往持續時間較長,難以迅速消除。


傷濕是指濕邪侵犯體表,發於多雨季節外感病初期,亦稱表濕證。濕邪性質重著粘滯,阻礙氣機的運行,導致清陽無法宣發,從而出現頭痛、胸悶、疲倦、身重疼痛等症狀。濕邪與衛氣相爭,表現為發熱、汗出而熱不退。由於濕邪為陰性邪氣,不會損害津液,因此口不渴。此外,小便清長、舌苔白滑、脈濡或緩等也是濕邪作祟的徵兆。


冒濕指的是冒犯霧露,或感受濕邪後,陽氣受到遏制,濕邪侵襲頭部,使清陽受阻,頭部感覺像被包裹一般。濕邪遍佈全身,陽氣無法充分敷布運行,導致全身不適。此外,四肢無力、脈濡弱等也是濕邪困擾的表現。當濕邪侵入關節,使氣血不暢時,關節會出現酸痛、活動受限等症狀。由於濕邪性質重滯,症狀也會伴有沉重感。臨床上這種症狀被稱為“著痺”。


以上簡要介紹了外感濕證的基本概念。然而,濕邪往往與其他邪氣結合致病,如風濕、寒濕、濕熱、暑濕等,並在疾病發展過程中,又常常相互影響或轉化。正因如此,治“濕”的過程往往較長,所以當醫師辨證為“濕”時,患者們也需耐心配合,遵守醫囑,方能痊癒。



(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)


(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, 未經同意, 不得轉載或翻印)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