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
中風後遺症病案分享

張裕源醫師



中風後遺症|中醫


近日門診來了一位八十四歲病人,兩年前出現中風,曾經接受西醫治療,其後一直有中風後遺症,右邊身震顫乏力,右嘴角流口水,脈弦,舌邊紅,苔薄白,加上平時有便秘習慣,三到四日一次大便,排便乏力,大便又乾又硬,身體沒有其他不適。現在服用血壓藥、腦退化藥物、中風藥物、胃藥,想尋求中醫治療,改善震顫情況。

 

中風,西醫一般分為出血性中風、缺血性中風,主要與大腦血管相關,可能理解「爆血管」或「唔夠血」。中醫理解的中風,主要是腦竅閉阻,與肝風、心火、痰濁、瘀血有關。

 

今次求診病人病程兩年餘,首次接受中醫治療。病人主要是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、肝風內動。右邊身乏力、流口水、便秘、排便乏力等,都是脾虛的症狀。肝風內動,出現肢體震顫情況。

 

治療以中藥和針灸並用,中藥以健脾益氣、平肝熄風為主,藥物有茯苓、白朮、肉蓯蓉、火麻仁、大黃、厚朴、枳殼、白芍、玄參、鈎藤、雞血藤、路路通等等。針灸治療以頭針、腹針、陽明經為主,疏通經絡,健脾助運,並以電針儀輔助,加強刺激。頭針主要根據大腦皮層的功能定位,選取相應穴位,是中風治療常用手法。

 

病人兩星期接受四次針灸治療,服用十四日中藥。流口水症狀在治療過程中沒有復發,排便情況明顯改善,大便兩日一次,沒有排便乏力或大便乾澀的感覺,右邊身乏力症狀改善。震顫情況則稍微改善,病人表示仍有震抖,但沒有之前那麼厲害。其後病人聖誕節要回內地探親,沒有跟進,叮囑他有需要也可以在當地找中醫或物理治療師繼續治療。

 

中醫治療中風後遺症有一定療效,效果因人而異,要視乎病程長短和具體情況。治療計劃,要視乎醫師決定。每個人身體情況不一,不一定適合針灸或中藥治療。但如果有症狀,就最好及早求醫,不論中醫西醫,避免病情惡化。


 #中風後遺症 #中醫 


(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)


(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, 未經同意, 不得轉載或翻印)


Commenti


© 2024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

    • Instagram
    • Facebook
    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