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賴民康醫師

中醫防治腸易激綜合症(二)


腸易激綜合症|中醫


前文論述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及治療特色,本文會分享一些病案作參考。


腸易激綜合症屬中醫學的“腹痛”、“泄瀉”、“便秘”等範圍,證型一般可分為:肝鬱氣滯、脾胃虛弱、肝鬱脾虛、大腸燥熱、濕濁中阻、寒熱夾雜及脾腎陽虛證。以下列舉一些病例給大家參考:


1) 肝鬱氣滯證:周女仕,26歲,教師。常因感情事令心情抑鬱、同時工作壓力大及經常休息不足。近半年經常在飯後感腹脹痛,攻撑不定,時常噯氣,口淡,食欲減少,大便不暢,便質稀爛,眠差易醒。情緒不佳時以上症狀均加重,舌苔薄白,脈弦。

治法:以疏肝理气解鬱為主。

方藥:柴胡疏肝散加減方。藥方中柴胡、芍药、香附、川芎疏肝解郁;陈皮、枳壳、甘草理气和中,共奏理气止痛之功。加黨參、白朮、茯苓補氣健脾利濕,加麥芽、神曲助脾胃運化。

針灸:取天樞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、中脘、脾俞、肝俞、太衝穴以調肝、胃、大腸氣機。


2) 大腸燥熱證:郭先生,35歲,司機。平日易煩躁,有吸煙習慣,因工作關係食無定時,少喝清水,少運動,有高膽固醇史。近2個月經常感腹部脹痛,噯氣,間中咳嗽,痰黃不易咳出,常口乾口苦,汗多。大便由以往每日1次及正常便質,變為現在經常2﹣3日才1次大便,便質乾硬難出。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
治法:以瀉熱清腸,行氣通便為主。

方藥:麻子仁丸加減方。藥方中方中麻子仁潤腸通便;大黃瀉火通滯下便;杏仁降氣潤腸;枳實,厚朴、行氣通便,蜂蜜潤燥滑腸。

針灸:取大腸俞、天樞、支溝、豐隆、行間、太衝穴以調肝胃及大腸氣機。


以下介紹一些按摩穴位的方法,可平日多做以幫助疏通經絡,暢達氣血,改善症狀:

胃痛:

上肢﹣正坐;內關、太淵,每穴按摩1﹣2分鐘,以局部出現酸脹感為宜。

下肢﹣正坐或仰卧;足三里、太衝、內庭、陰陵泉,每穴按摩1﹣2分鐘,以局部出現脹痛感為宜。

胸腹﹣仰卧;中脘、下脘、章門、建里,每穴按摩2﹣3分鐘,以局部出現脹痛感為宜。


便秘:

下肢﹣正坐或仰卧;足三里、承山、太溪、大鐘、行間,每穴按摩1﹣2分鐘,以局部出現脹痛感為宜。

胸腹﹣仰卧;天樞、氣海、石關、肓俞,每穴按摩2﹣3分鐘,以局部出現脹痛感為宜。


消化不良:

下肢﹣正坐或仰卧;太白、厲兌、內庭、足三里、三陰交,每穴按摩1﹣2分鐘,以局部出現脹痛感為宜。

背部﹣俯卧;三焦俞、脾俞、大腸俞,每穴按摩2﹣3分鐘,以局部出現脹痛感為宜。

胸腹﹣仰卧;中脘、上脘、期門、腹哀,每穴按摩2﹣3分鐘,以局部出現脹痛感為宜。


正如前文提及,腸易激綜合症病因之一是情緒失調,所以平日亦應多留意自己的精神狀態,避免令情緒過分緊張失調,保持以樂觀態度處事。遇上有需要或感到困擾時應盡快尋求合適的輔導及幫助,朋友及家人亦可多互相了解關懷。另外,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,飲食宜食清淡及易消化,少吃生冷、刺激性及難消化食物,三餐應定時及適量,進餐時應心情放鬆,慢慢進食。同時,適當適量的運動,既可鍛煉可有效鬆弛身心,舒緩情緒,能幫助減壓,鼓勵大家多做。


#腸易激綜合症 #中醫


(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)

(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, 未經同意, 不得轉載或翻印)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