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陳婷欣醫師

中醫淺談「口苦」




口苦|中醫


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提及:「有諸形於內,必形於外。」意思為身體健康會透過身體症狀表現,而透過中醫四診望、聞、問、切,而掌握病人狀況。當中,病人會提及口腔感覺的變化,包括口淡、口酸、口苦、口腔黏而膠著等,都是身體狀態的反映。


中醫角度中,口苦原因可大致分為肝膽實火或肝膽濕熱。肝膽經出現的症狀,多與其經脈循行及功能相關:

足厥陰肝經 – 繞陰器,布脅肋,連目系,入巔頂;

足少陽膽經 – 起於目內眥,布耳前後入耳中,一支入股中,繞陰部,另一支布脅肋。

所以,當出現肝膽實火,火邪有往上特性,則會循肝經路線上炎,所以出現頭痛、耳朵及眼睛作痛、聽力影響,頭暈耳鳴、肋骨痛且口苦。此外,肝膽濕熱,濕邪性黏著,肝火挾濕影響膽囊疏泄失常,令膽汁上逆,所以會感覺到口苦,亦可伴隨見尿黃、陰部濕癢或女性白帶黃臭等症狀。


中醫治療上,為清泄肝膽實火,清利肝經濕熱及疏暢肝膽之氣。仿間涼茶店常見的廿四味、銀菊露及夏枯草,多能清泄濕熱。平日亦可自行制作簡單茶療,以夏枯草5克,菊花10克,決明子5克以大火煮開15分鐘,一人一日量飲用。但需留意,清泄濕熱的藥性味苦寒,容易傷及脾胃陽氣,所以對於懷孕、月經期間、脾胃虛寒之人,建議查詢中醫師後飲用。


#口苦 #中醫 


(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)


(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, 未經同意, 不得轉載或翻印)
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