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藥|中醫
最近兩個月,有病人不約而同的對長期服用中藥的副作用產生疑問。事源他們自己或家人本來有肝炎,儘管自身出現不適症狀,寧願自己在家吃西藥、保健品,也比較抗拒服用中藥,擔心服用中藥會加重肝臟負擔。
在現代醫學中,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解毒與代謝器官,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,大部分藥物都需要經肝臟代謝。當肝臟負擔過重或對某些藥物成分過敏時,就可能引發藥物性肝炎。中藥導致肝炎的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1.直接毒性作用:
雷公藤、何首烏、馬兜鈴等中藥在藥理學檢測中含有具有肝毒性的成分,這些成分可能直接損傷肝細胞。
2. 個體代謝差異:
中醫強調「因人制宜」,因某些患者代謝中藥成分的能力較弱,導致毒性累積。
3. 配伍與炮製不當:
中藥講究「君臣佐使」配伍,若未合理調配,可能加重毒性。例如:
- 黃藥子單用易致肝損傷,但配伍甘草可減輕毒性。
- 生何首烏未經炮製,肝毒性風險更高。
4. 長期過量使用:
中藥多需長期調理,但部分患者擅自加大劑量或延長療程,超出肝臟代謝負荷。
中藥和西藥都有可能引起肝毒性,但原因和機制不同。中藥肝毒性往往與劑量、用藥時間及個體特質相關,而西藥肝毒性則可能來自特定成分的直接毒性。
1. 對乙酰氨基酚(撲熱息痛):過量使用會耗盡肝臟穀胱甘肽,引發急性肝衰竭。
2. 抗結核藥(如異煙肼):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肝酶異常。
3. 化療藥物(如甲氨蝶呤):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肝纖維化。
常言道「是藥三分毒」,無論中藥西藥,只要使用不當都可能對肝臟造成傷害。現在市面上各類型的補健品大行其道,功效五花八門:增強體質,美容養顏,保肝護肝。他們日服4-5種藥物為了有良好的體魄,殊不知民眾誤解「天然即安全」,自行購買中藥進補(如何首烏烏髮),反而導致肝損傷。
中醫中藥理論中的「毒」,並不等於有害的物質。「毒」指藥物的偏性(如寒熱溫涼),寒證用熱藥;熱證用寒藥。根據四診合理配伍可調和陰陽,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是中醫的重要原則。但濫用過量食用則傷身,例如:
1. 附子,含烏頭鹼,炮製後用於回陽救逆,但生用可致命。
2. 砒霜,三氧化二砷,現代研究用於白血病治療,但需精準控量。
對於一些慢性病需要長期服用中藥如何確保自身肝功能不受影響,可以參考一下幾點:
1. 定期體檢:建議長期服用中藥的患者每3-6個月檢測肝功能,以便早期發現潛在問題。
2. 選擇安全的藥材:選用來源可靠、經過質量檢驗的中藥材,避免使用劣質或含有農藥、重金屬污染的中藥。
3. 優化配伍與劑量:中醫師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配方,避免高劑量長期服用單一中藥。
4. 加強養肝護肝:建議患者食用益肝的食品,如枸杞、菊花茶,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(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)
(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, 未經同意, 不得轉載或翻印)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