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
頭痛

  • 廖宏發醫師
  • Mar 30
  • 2 min read


頭痛|中醫


頭痛是常見的疾病。從中醫角度來看,「不通則痛,通則不痛。」當頭部經絡受阻、氣血運行不暢,就會引發頭痛。中醫將頭痛分為「外感頭痛」與「內傷頭痛」兩大類,「外感頭痛」主要由於天氣變化遭受風邪入侵,常見因感冒、發燒引起的頭痛,此類痛感來得快又急,痛的時間短,並伴隨有咳嗽、發熱、全身痠痛等狀況。「內傷頭痛」則多與身體五臟六腑運化失常有關,頭為諸陽之會,五臟六腑的氣血經脈匯聚於頭部,故「內傷頭痛」也反映出全身臟腑的疾病頭痛分型:


外感頭痛:

1. 風寒頭痛

成因:常在吹到冷風過後或工作環境的冷氣直吹頭頸部而引發。

表現:頭部緊痛或是陣發的抽痛感,另外還可能伴隨肩頸僵硬及全身痠痛等症狀。

食療:可用家裡常見的蔥白、紅糖、生薑各取適量(5-10g)後加水煎煮,去渣取汁,溫熱飲用後再蓋被臥床,使汗液適量流出,此法對一般風寒感冒後引起的發熱惡寒、頭痛等症狀都能夠有效緩解。

2. 風熱頭痛

成因:夏天悶熱氣候、冬天泡澡過後,或是工作常處悶熱的環境

表現:多為脹痛,發病較急,嚴重時還可能有頭痛欲裂的感覺,並伴隨面紅目赤、咽喉疼痛及便祕等情況。

食療:風熱頭痛時可以喝點清涼的菊花、薄荷、荷葉(各10g泡水),有助於疏風清熱,清利頭目,減輕風熱所導致的頭痛不適。

3.風濕頭痛

成因:濕氣重、潮濕的天氣,或淋雨過後或常處濕度高的環境也容易導致濕氣入裡,上犯頭部。

表現:多為頭重頭昏,覺得有一層東西籠罩在頭部,而其痛感較風寒風熱頭痛較不明顯,但不適感持續的時間會較為拉長。

食療:可飲用紅豆水或黑豆水來清利濕氣,平時也能在湯品中添加適量的薏苡仁及生薑數片,有助於去除體內多餘的水濕。


內傷頭痛:

1.氣血不足

成因: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而產生,其中包含了腦絡失榮氣虛(如工作勞動多,流汗量大的人,由於勞動量大,耗氣甚巨)、血虛頭痛(如月經經血量大的婦女)以及氣血雙虛的頭痛(例如過度節食)。表現:隱隱約約的疼痛感,時痛時止,其頭痛與疲勞程度相關,越累越痛,有時會伴隨著頭暈心悸,面色蒼白,疲憊等症狀。

食療:平常也可以沖泡黃耆紅棗(各10克)來飲用,利用黃耆補氣,紅棗補血,同時還可調理脾胃,有助氣血重新生化。 

2.血瘀頭痛

成因:多出現在頭部外傷過後,或是上述的各種頭痛許久未癒,局部氣血不通,久而導致瘀象的產生。

表現:定點刺痛或鈍痛,如針刺感,此外還有面色晦暗,嘴唇偏紫暗,舌頭上有瘀斑等症狀。

食療:可以沖泡紅花、丹參(各5-10克)飲用,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。


 #頭痛 #中醫 


(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)


(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, 未經同意, 不得轉載或翻印)

Comments


© 2024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

    • Instagram
    • Facebook
    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