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癱|中醫
早前藝人官恩娜因患上面癱而在訪問時落淚!到底什麼是面癱,讓人如此擔心?
病因:
面癱是面部神經麻痺的疾病,分周圍性面癱及中樞性面癱。周圍性面癱是由於感染濾過性病毒、風濕病、多發性神經炎、髓膜炎、中耳炎、腦底部腫瘤等病變而引起的顏面末梢神經發炎,或因神經組織缺血、水腫、受壓而致病。
中樞性面癱即是由神經中樞病變引起的面癱。如中風,因腦血管障礙所引起的面部麻痺,所產生的症狀並不只限於顏面,可能連帶使一邊的手、腳麻痺或失去控制力或腦部功能障礙等。
中醫認為,面癱多因脈絡空虛,風邪外中,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引起。病發前多有睡眠不足,身體過勞,精神緊張或壓力過大的情況。
症狀:
任何年齡人士均可發病,但男性較多見,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亦有較高發病可能。
面癱多為突發性發生,大多是單側發作,周圍性面癱的主要症狀包括單側面部肌肉癱瘓麻痺,前額皺紋消失,眼睛不能完全閉合,鼻唇溝變淺,口角歪斜,或有耳後疼痛,局部味覺減退。因面不能作皺額、蹙眉、閉目、鼓氣和噘嘴等動作。可見面癱不但有損儀容,還影響說話表達能力及飲食。
面癱久病不癒者,面癱患側的肌肉發緊或痙攣,口角歪斜由原來的健側轉向病側,此為「倒錯」。面癱後的其他後遺症如「聯動症」,是指當病人瞬目時患側上唇輕微顫動,而示齒時患側眼瞼又會不自主閉合,或試圖閉目時病側額肌收縮、甚或有「鱷魚淚徵」,即咀嚼時患側眼流淚、或「耳顳徵」,即顳部皮膚潮紅,局部發熱,汗液分泌等現象。
中樞性面癱時顏面亦有不對稱,但並不明顯,或表現為面下部肌肉出現癱瘓,即頰肌、口開大肌、口輪匝肌等麻痹,故患者于靜止位時該側鼻唇溝變淺,口角下垂,示齒動作時口角歪向健側。且伴有偏癱之其他體徵,如腱反射異常、Babinski氏徵等。
治療:
中醫治療面癱以針灸為主,一般急性期(病發後14日內)可每日進行一次針灸,多選用面部穴位如:攢竹、魚腰、陽白、四白、顴髎、頰車、地倉等,另外合谷、翳風、風池也是常用穴。恢復期(病發後14日)可每周進行2-3次針灸,更可配合電針儀以增加療效。另外,閃罐治療亦有助減輕症狀。
內服藥物以活血通絡,祛風化痰,扶正祛邪為主,配合個人體質不同,辨証論治,選用藥物如川芎、蟬蛻、炒地龍、白殭蠶、全蠍等。
護理:
著重面部保暖,避免直接吹風,亦應注意室內冷氣過大,可使用口罩,不但有抵禦冷氣,呼出的暖氣亦可保持面部溫暖。
可每日用熱毛巾熱敷患部,每日2-3次,溫度宜適中,避免燙傷。配合自行按摩患側眼周,面部肌肉及唇周,力度宜輕柔適中。
進行面肌能運動,例如對鏡做皺額、閉眼、吹口哨、示齒等面部運動,每次5至10分鐘,每天2至3次。
由於眼睛不能完全易合,外出使可戴眼鏡保護,夜間入睡昤可使用眼睪,以避免異物入眼。如角膜長期外露,出現眼睛干澀時,可外用具滋潤作用的眼藥水。
保持充足睡眠。
放鬆心情,減少壓力,避免過度憂慮病情。
面癱一般病程較短,預後良好,經過治療,多能完全康復。如有疑問,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。官恩娜最後亦已病癒,即將彼上嫁衣,再次展露笑容。
(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)
(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, 未經同意, 不得轉載或翻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