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周珈瑩醫師

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在皮膚病上的應用分享


皮膚病|中醫


麻黃連翹(軺)赤小豆湯出自《傷寒論》第262條,原文述︰「傷寒,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。」原文中,本方的組成為︰「麻黃二兩(去節),連軺二兩(連翹根是),杏仁四十個(去皮尖),赤小豆一升,大棗十二枚(擘),生梓白皮一升(切),生薑二兩(切),甘草二兩(炙)。右八味,以潦水一斗,先煮麻黃再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。分溫三服。半日服盡。」


在原用法中,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要用於傷寒表邪不解,傷寒表不解者,應可見發熱,惡寒、無汗症。此處所指的瘀熱為濕熱之邪壅阻於裡之意。若患者素有濕邪,熱邪入里與濕相結合,熱得濕則鬱遏而不宣,濕得熱則蒸騰而上熏,濕熱鬱蒸,病邪纏綿,故成壅滯而發黃。在原文中,並未提及大便秘結相關的描述,故可見其病機更偏重於表,無陽明腑實。


在皮膚病的應用上,有時侯不一定能看到發黃的情況,應用時主要扣緊表邪不解,內有濕熱瘀

滯,並無陽明腑實的表現。其主要症狀以皮膚瘙癢,皮膚發熱,浮腫或伴有水泡為主。


本方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去桂枝加生薑以發表透汗,使病邪從外而散,麻黃能散表邪,杏仁、生薑能散氣解表,用連軺、生梓白皮、赤小豆清熱解毒祛濕以退黃,甘草調和諸藥。整方相合,分消利導,清導濕熱之邪外出。


病案1

患者男,60+歲,主訴為皮膚瘙癢脫屑多年。患者皮損皮損邊緣清楚的紅色斑塊,其表面覆蓋多層銀白色鱗屑,全身多處地方出現同類皮損,皮膚乾燥,秋冬天加重,納寐可,二便調。

舌象︰舌偏紅苔厚黃膩

脈象︰右寸脈浮關尺滑,左弦滑

診斷︰白疕

方藥︰麻黃連翹赤小豆加味

麻黃10g 連翹15g 杏仁 10g 赤小豆20g 桑白皮15g 生薑10g 大棗6g 甘草10g 生地黃 20g 赤芍 10g 牡丹皮 10g 白鮮皮15g 白蒺藜 15g

予上藥5天,分2次服用,飯後服。

患者回診表示皮膚癢減,皮膚色紅消退,故續以同方繼續治療,並囑患者注意滋潤皮膚。


病案2

患者女,30+歲,主訢為皮膚瘙癢2周+。四肢及腹部周圍見淡紅色小丘疹,高出皮面表面,散在分部,丘疹周圍見成片淡紅色紅暈,瘙癢遇熱加重,瘙癢可自行消減,但丘疹未完全消退,反覆發作,納寐可,二便調。

脈象︰右浮滑,左弦

診斷︰癮疹

方藥︰麻黃連翹赤小豆加味

麻黃10g 連翹15g 杏仁 10g 赤小豆20g 桑白皮15g 生薑10g 大棗6g 甘草10g 荊芥10g 防風10g 白蒺藜15g 赤芍10g 牡丹皮10g 梔子10g 紫草10g

予上藥3天,分2次服用,飯後服。

患者回診表示皮膚癢減半,皮膚色紅減,故守方繼續治療。


#皮膚病 #中醫

(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)

(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, 未經同意, 不得轉載或翻印)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