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甘草與大棗
中藥|中醫 衆所周知,仲景群方之首即為桂枝湯,藥味組成包括:桂枝(去皮)三兩,白芍三兩,炙甘草二兩,生薑(切)三兩,大棗(擘)十二枚。大抵謂:桂枝辛溫解表,溫經通陽;芍藥酸苦微寒,養血歛陰;生薑辛溫,又可溫胃止嘔;炙甘草,大棗益氣和中。...
陳錦濤醫師
Nov 29, 2023


頭暈
頭暈|中醫 頭暈,以天旋地轉,視力模糊,甚則眼前一黑,嘔吐,呼吸困難為主旳一個病徵,為大眾相對熟識的病徵之一,但是頭暈有很多時候只是疾病的其中一個徵狀,例如感冒,其中的症狀就或者包括發熱,咳嗽,流鼻水等等,而頭暈就是其中一項會出現的症狀。所以往往患者就診訴說頭暈情況,都需要...
吳裕斌醫師
Nov 29, 2023


淺談六鬱(四) : 濕鬱及其簡易處理
濕鬱|中醫 香港市民應該對「濕」早有耳聞。因為香港為沿海城市,天氣潮濕,容易感受濕邪。濕邪有黏滯重濁的特點,即指其纏綿難去、易沮滯蒙蔽,可因而致氣機阻滯而成濕鬱。另外,濕邪為陰邪,易傷人體陽氣,當陽氣受損,則氣不化津而令濕邪可鬱而不去。雖濕而有外濕、內濕之別,但感而發者多是...
劉凱儉醫師
Nov 29, 2023


6個中醫冬季保健養生妙招
養生|中醫 冬季寒冷濕寒之氣易侵襲人體,使人體免疫力下降,易發生各種疾病。遵循以下六項易學易行的養生法則,能有效增強我們的身體抵抗力,減少冬季疾病的發生,使我們全家老幼皆受益。 艾灸: 艾灸是中醫外治法之一,運用艾條對身體某些特定穴位施灸,可達到和氣血、養護臟腑、提升免疫力...
方樹堅醫師
Nov 29, 2023

痛風
痛風|中醫 痛風是以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的一種疾病,多發生於大腳趾的蹠趾關節處,發作時局部關節會感到明顯壓痛,導致足部不能觸地,連站立都感到非常困難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。 從西醫角度來說,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,導致血液中尿酸濃度升高,尿酸結晶沉澱在關節所致,與日常飲食有密切關...
賴希浚醫師
Nov 29, 2023


股骨髖臼撞擊綜合症的中醫治療
股骨髖臼撞擊綜合症|中醫 近年運動熱潮,很多年輕朋友都喜歡各種各樣運動,而且訓練認真,導致不同運動損傷發生率都增加。 髖關節常見疼痛即胯部、臀部的疼痛多見於老人,常因跌倒骨折引致,但今日所討論的運動損傷並非老人常見的股骨頭壞死或粗隆間骨折,而是股骨髖臼撞擊綜合症(Femor...
吳秉儒醫師
Nov 29, 2023


中醫婦科周期療法
調經|中醫 中醫婦科周期療法,旨在以腎的陰陽消長轉化為中心,運用不同方法恢復正常的月經周期。 中醫月經周期療法有不同方法,如夏氏按月經不同時期的陰陽消長轉化,分為行經期(重陽轉陰)、經後期(陰長陽消)、經間期(重陰轉陽)、及經前期(陽長陰消)四期。其後,夏氏又按臨床觀察所得...
陳偉林醫師
Nov 29, 2023


腰痛病案一則
腰痛|中醫 上次介紹了一個治療腰痛的經驗穴:陽光穴。今次便分享一個應用此穴的實例。 男患者,27歲,腰酸痛3年餘,自訴工作時經常負重,晨起時腰拘緊及腰酸,右外踝酸痛,無下肢麻,畏熱汗出,口乾,餘無不適。舌胖大暗紅,苔薄淡黃。脈沉滑。...
朱衍鋒醫師
Nov 29, 2023


中醫防治慢性胃炎
慢性胃炎|中醫 慢性胃炎可分為淺表性胃炎、糜爛性胃炎和特殊性胃炎三種。在中醫診斷中歸類為“痞滿”、“胃脘痛”、“吐酸”等範疇,主要症狀包括上腹部脹痛、燒灼感、泛酸、進食後加重和消化不良等。據統計,全世界本病發病率近30%,年齡在23歲至34歲之間的患病人數還在逐年增加。長期...
梁國軒醫師
Nov 29, 2023

中醫如何看待感冒與流感?
感冒與流感|中醫 近期踏入冬季,隋著氣候的改變,上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亦顯著增加,很多病人求診中醫時,亦會問醫師類似的問題:「醫師,我現在到底是感冒還是流感 ?」到底這兩者如何分辨,以下為大家講解一下。 感冒可以在一年四季發生,多見與秋季,症狀可見鼻水、鼻塞、噴嚏、咽痛、咳嗽、...
李浩銘醫師
Nov 29, 20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