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中藥與藥物性肝炎
中藥 |中醫 最近兩個月,有病人不約而同的對長期服用中藥的副作用產生疑問。事源他們自己或家人本來有肝炎,儘管自身出現不適症狀,寧願自己在家吃西藥、保健品,也比較抗拒服用中藥,擔心服用中藥會加重肝臟負擔。 在現代醫學中,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解毒與代謝器官,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...
蔡景潤醫師
Jan 30

中醫治療失眠病案一則
失眠 |中醫 在香港,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壓力,失眠問題非常常見,輕則難入睡,易醒,嚴重時徹夜難眠,影響日常的生活或工作,久而久之,亦會增加患上其他疾病的風險。在中醫的治療方法當中,除了服用中藥外,針灸對失眠也有不錯的療效,而且副作用亦較低,適合一些身體狀況不適合服用中藥...
李浩銘醫師
Jan 30


耳穴按摩
耳穴 |中醫 耳穴按摩是家庭推拿按摩中比較常見的輔助手法。耳穴是指耳郭上的一些特定的診治點,按照中醫學理論,它是與人體經絡、臟腑、組織器官、四肢百骸相互溝通的部位。當人體某處患病時,耳郭穴位會產生陽性反應,我們通過刺激相應的耳穴,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疾病的作用。...
吳承凭醫師
Jan 30


耳水不平衡驗案舉隅
耳水不平衡 |中醫 上回提到臨床可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治療耳水不平衡眩暈症,茲紀錄驗案乙則以供讀者參考: 林男 61歲 職業:司機 24/10/2024初診 頭暈1月,體位改變及頭部轉動則加重,西醫診斷為耳水不平衡,無頭痛噁心,神疲氣少乏力,納眠可,大便暢,小便黃,不渴,微...
賴希浚醫師
Jan 30


尿頻
尿頻 |中醫 正常成年人,在白天排尿約8次,夜間0-1次,若每天排尿次數過多,則為尿頻症。尿頻多見於泌尿系統疾病,如腎炎、膀胱炎、尿道炎等。 早在中醫經典著作《黃帝內經》上已經提及膀胱是參與尿液生成的其中一個重要臟腑,《黃帝內經》:「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出焉。」...
黎達輝醫師
Jan 30


面癱病例分享一側
面癱 |中醫 女,71歲,於2024年12月8日就診。 口眼歪斜1個星期。1個星期前突然現嘴角歪向左側,不能合實嘴巴、眼睛,已就診西醫,處方類固醇,服用後未能改善症狀,伴有右目紅腫痛,早上口乾苦,納可,大便爛,多夢。舌紅, 苔厚白。脈弦滑數。 ...
方浩原醫師
Jan 30


中風後遺症病案分享
中風後遺症 |中醫 近日門診來了一位八十四歲病人,兩年前出現中風,曾經接受西醫治療,其後一直有中風後遺症,右邊身震顫乏力,右嘴角流口水,脈弦,舌邊紅,苔薄白,加上平時有便秘習慣,三到四日一次大便,排便乏力,大便又乾又硬,身體沒有其他不適。現在服用血壓藥、腦退化藥物、中風藥物...
張裕源醫師
Jan 30

中成藥“中風醒腦口服液”雙盲對照實驗為何無效?
中風|中醫 2024年11月份在國際知名雜誌柳葉刀上,刊登了200年來第一篇關於關於中成藥治療疾病的雙盲對照實驗論文,惟其結果顯示該中成藥治療該病與安慰劑無異,引起不少人的熱議,亦成為不少中醫對立面的輿論武器。於不諳中醫藥人士而言可能對此結果產生不安,甚至懷疑其他中藥治病的...
梁國軒醫師
Jan 30


面油風的中醫視角
面油風 |中醫 面油風,又稱為脂溢性皮炎,主要是由皮脂分泌過多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和亞急性炎症性皮膚病。這種病症多見於面部,表現為皮膚瘙癢、脫屑,且通常伴隨鮮紅或黃色斑片,表面覆以油膩性鱗屑或痂皮,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癢感。 病因與病機...
陳偉林醫師
Jan 30


孕晚期“清胎毒”有必要嗎?
妊娠|中醫 胎毒,是民間流傳的說法,部分新生兒出生後,會有新生兒粟粒疹、痤瘡等皮膚問題,或新生兒黃疸,這就是民間傳言的“胎毒”。部分市民認為,只要在孕晚期服用對應的中藥,就可以避免“胎毒”的發生。而事實上,新生兒的粟粒疹和痤瘡,與新生兒皮膚功能尚未完全發育,以及受孕媽媽體內...
廖騰炬醫師
Jan 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