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「六淫」病因與調攝(一):整體分析
科普|中醫 中醫病因學說把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六種外感病邪統稱為「六淫」。六淫雖然不同,但在致病上有共同的屬性和特點,所以才給予統稱。以下論述它們的共同的屬性和特點與相應的調攝方式。 (一)季節性:六淫致病具明顯的季節性。即春季時多風病,夏季時多暑、火病,長夏時多濕病,...
劉凱儉醫師
May 30, 2024


醫師我係唔係因為濕氣重啊?
科普|中醫 「醫師我係唔係因為濕氣重啊?」、「醫師我舌苔好厚要去下濕」,診間日日聽到不少患者說出諸如此類的話語,有些患者平時還會買祛濕茶或者抓一些祛濕的中藥煲湯飲,其實這麼做常常造成反效果的,可能用完湯藥舌苔乾淨了,但隔天或甚至隔餐又回復舌苔厚膩的狀況,問題出在哪裡呢?因為...
游禮丞醫師
May 30, 2024


上熱下寒,就是陽不歸位
科普|中醫 上熱下寒是現代人最常見的一種症狀,其主要表現是熱證與寒證並存:常年上火,總是口腔潰瘍、舌瘡、慢性咽炎、失眠,同時又表現出很多體寒症狀,如舌體胖大、大魚際發青、下肢冰涼等。 在飲食上,這類人群也非常挑剔,吃點兒熱的就上火,吃點兒寒的就傷陽,只能吃溫的東西。...
盧麗安醫師
Apr 29, 2024


點解每位醫師對我的病情都有不同解釋?
科普|中醫 相信每一個曾向中醫求診的病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,同一樣病情,諮詢不同醫師的時候,都會得到不同的病機解釋。普通如泄瀉,有的說脾虛,有的說肝鬱,有的說寒濕,莫衷一是,令人禁不住產生疑惑,難道中醫就是這樣沒有規範,任意診斷的嗎?...
賴希浚醫師
Mar 30, 2024

正確服用湯藥的方法
科普|中醫 1、服藥時間 [飯前服]一般在飯前30~60分鐘服藥。病位在下,應在飯前服藥,以使藥性容易下達,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。治療腸道疾病,也宜在飯前服藥,因為在胃空狀態下,藥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,較快地通過胃入腸,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,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...
吳承凭醫師
Jan 30, 2024


《醫學傳心錄》一本古代中醫的武功秘笈
科普|中醫 現今時代資訊發達,可能Google一下或者問下AI就可以知道如何學習成為中醫。但係古代,中醫作為一門技能卻有很高的入行門檻,就像武俠小說一樣,要學武功就要拜師學藝,或家學淵源有父輩親手指導,否則只有靠自已天資聰敏,自學成材。...
戴偉豪醫師
Jan 30, 2024


中醫的「氣」
科普|中醫 氣是人的根 中醫師經常把“氣”掛在嘴邊,例如氣虛、氣血虧虛、腎氣虛、肝氣鬱等等,有些剛接觸中醫的病人,可能會聽不明,但感覺上好似說得很有道理。 其實「氣」在中醫理論中,的確是非常重要,扁鵲在《難經·八難》中提到:「氣者,人之根本也,根絕則莖葉枯矣。...
黃燕麗醫師
Dec 30, 2023


讀《辨證錄.咳嗽門》有感
科普|中醫 中醫有別於西醫者在於我國有大量典籍參考,即前人的經驗、方藥心得等,不同朝代的歷史、氣候有異,閱讀古籍常可觸類旁通,再用於臨床。今介紹的內容是清代陳士鐸的《辨證錄》中關於咳嗽的章節,清朝人的生活較豐富,人口相對密集,而且當時疫症亦流行,對今治療很有啟發性。此章節從...
吳秉儒醫師
Jul 30, 2023


夏季水果功效(一)
科普|中醫 榴槤 榴槤性質溫熱,味甘,質粘膩,入肝、腎、肺三經,有健脾補氣,補腎養血,亦有壯陽功效。對於體質虛寒,平時易疲倦,畏寒怕冷,四肢不溫人士,進食榴槤後有溫陽的作用,會感到較為溫暖舒適。 不過,榴槤屬性比較溫熱,身體平和或體質偏熱人士多食容易出現粉刺、咽痛、口瘡等上...
陳憶敏醫師
Jun 29, 2023


你的舌頭別害羞
科普|中醫 在「望聞問切」四診之中,「望舌」佔有重要的地位。古人稱之為“舌鑑”,比喻舌頭就是人體的一面鏡子,反映著健康和疾病狀態。 透過觀察舌頭,醫生可以測知臟腑/邪氣的變化。例如舌尖測心肺,舌中望脾胃,舌根看腎氣,舌側見肝膽。...
粱希敏醫師
Feb 27, 20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