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中藥服藥法簡析(上)
中藥|中醫 中藥服藥方法在中藥治療過程中佔十分重要的位置,服藥的方法正確與否,可直接影響治療的效果,所以作為中醫師,向患者囑咐、交代服藥的方法必須清楚明瞭,這樣才能有較好的療效。正如清代徐靈胎曾指出:「病之愈不愈,不但方必中病。方雖中病,而服之不得其法,非特乏功,反而有害。...
葉健棠醫師
Jul 30, 2022


中藥找不同(五):藥分炮制?
中藥|中醫 中藥材從其原來狀態變為飲片用於中醫臨床之前,須要經過加工炮製,這往往亦影響飲片的功效。現今炮製的方法分為一般修製、水製、火製、水火共製、其他製法等五類,每類各有不同製法。 以大黃一藥為例,其味苦性寒,能瀉下攻積、清熱瀉火解毒、涼血活血止血。...
劉凱儉醫師
Jul 30, 2022


荷
中藥|中醫 若是在夏天去慈山寺或者志蓮淨苑,訪客會看到池中荷花盛放的景色。荷又稱蓮,是睡蓮科植物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.,除了可供觀賞,其實它全身均可入藥。 炎炎夏日,受暑氣所傷後或會出現倦怠、口渴、食慾不振等情況,這時可以用荷葉來解暑祛濕。它還可...
林泳儀醫師
Jun 29, 2022


中藥找不同(四):藥分部位?
中藥|中醫 「中藥找不同」系列來到第四篇文章,今次我們一起來看看藥材部位不同的分別。 簡單而言,開花植物可分為根、莖、葉、花、果等部位,讓我們以桑(Morus albaL.)為例子來探討一下入藥部位的區別。桑在古時已是很重要的經濟作物,桑葉可以用來養蠶以紡織絲綢。其實桑樹更...
劉凱儉醫師
May 30, 2022


中藥找不同(三):藥分採收時機?
在之前文章(「中藥找不同」系列)中我們討論了品種與藥名的問題,但其實藥物的採收時機亦很重要。今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。 孔子在《論語·鄉黨第十》中說過:「不時不食。」至今很多人仍跟從這原則生活。中醫方面,藥材的採收時機亦相似,須講究「不時不採」。...
劉凱儉醫師
Mar 30, 2022


中藥木瓜VS水果木瓜
中藥|中醫 筆者曾遇一膝痛病人,因處方中含有木瓜,服藥後又自行到超市購買木瓜連吃幾天以加強療效,那究竟兩者是否同一樣東西? 根據《中國藥典》(2020版一部)的收載,中藥材木瓜為薔薇科植物貼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(Sweet)Nakai的乾燥近成熟果...
莫月園醫師
Feb 27, 2022


中藥找不同(二):藥分品種?
中藥|中醫 之前文章(中藥找不同(一):藥分南北?)提到不同品種但藥名相似的中藥,今天我們來談談同一中藥名卻有不同品種的例子。 例如大黃一藥,味苦,性寒,能瀉下攻積、清熱瀉火解毒、涼血活血止血。入藥品種有掌葉大黃、唐古特大黃、藥用大黃,但臨床入藥基本不作區分。...
劉凱儉醫師
Jan 30, 2022


D藥材放耐左得唔得架?
中藥|中醫 點解陳皮會賣到咁貴?陳藥同新藥有咩分別? 《神農本草經》序:「 土地所出,真偽陳新,並各有法。」出現藥物宜放置陳久後用法。 李東垣《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》:「枳殼陳皮半夏齊,麻黃狼毒及吳萸。六般之藥宜陳久,入藥方知奏效奇。」...
岑可欣醫師
Dec 30, 2021


中藥找不同(一):藥分南北?
中藥|中醫 經常煲湯、飲湯的讀者們想必聽過南、北杏,南、北蓍等中藥。[驟耳聽來,問題全無。]但細心一想,難道是同一樣東西在南在北之不同就有如此明顯的差別嗎?讓我們一起看看南、北杏,南、北蓍,南、北沙參的區別吧。 北杏,即是苦杏仁,味苦,微溫,有毒;南杏,即是甜杏仁,味甘、性...
劉凱儉醫師
Nov 29, 2021


一味獨秀
中藥|中醫 在香港,喝涼茶是一種很普遍的地道文化,我相信在香港生活過的,多多少少也嘗試過,特別是吃完BBQ一類熱氣食品之後,必定會來上一大碗。而數涼茶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廿四味。當今有一些涼茶店,推陳出新,賣什麼廿六味有些甚至廿八味,好像藥味數越多效力越強。其實在香港舊時代,...
陳偉明醫師
Nov 29, 2021